公司新闻

乾陵20余尊石刻被清洗“美白”引争议江南app

2024-10-13 04:13:3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江南app下载安装由陕西日报在11月19日作出的有关乾陵千年石刻遭“洗澡”、被“美白”的报道,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27日,华商报记者去乾陵实地调查时粗略统计,发现被“洗澡”的石刻有20余尊。与周围未洗过的石刻相比,一白一黑,差别明显。事件一经媒体曝光,乾陵管理处曾通过乾县县委宣传部新浪官微@乾县宣传回复表示,“乾陵石刻(包括石狮在内)做过保护的都是病害极为严重且急需保护的”,并且这种方式在2009年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在做“清洗试验”,而是去掉“石刻本体上的病害。”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建成于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依山而建,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它磅礴的陵园规划及地表大量的唐代石刻。华商报记者初步统计,神道东边明显发白的翁仲有3座,西边有4座,加上一尊石狮子及部分“六十一番臣”像,被“洗澡”的石刻有20余尊。

  针对乾陵石刻被清洗修复一事,乾陵管理处一名文保员讲,石刻表面的苔藓会加重水分含量,尤其是近些年工业污染的加剧,雨水里面硫、酸成分增加江南app,对石刻文物表面的腐蚀比古代时加大,特别是冬季,雨水结冰对风化层破坏严重。目前采用的物理清洗,没有干预文物本身的面貌,石刻原本就没有苔藓,清洗是恢复历史真相。

  这名文保员称,修旧如旧的“旧”并不是破旧的“旧”,而是文物的原貌和原有的历史信息,他们对石刻采取清洗修复的保护做法是正确的。文物也是有寿命的,应该健康地活下去,有病就得医治,他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欣赏而不作为。清洗石刻是对文化的尊敬,是为了让它们干干净净地存在。

  在有关乾陵石刻是否该被“洗澡美白”的问题上,一些非专业人士与专业的乾陵文保员的意见截然冲突对立。其中,以中国雕塑学会理事、西安美院雕塑系教授赵历平的反对观点最为鲜明。他表示,“石刻被‘洗干净’了,也许工作人员认为处理掉的是污垢或是锈迹,但实际上洗掉的是历史文化的‘包浆’,这是文物经过千百年沧桑历史的演变,在表面形成的氧化层,也是文物的保护层,不能轻易改变它。”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史党社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文物保护工作一定要谨慎。唐乾陵是一座和山体浑然相融的皇家陵园,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大型石刻雕塑反映了唐朝的陵墓制度,历史特征非常明显,应该重点保护。而且,文物的特点即为残缺古旧,能够反映历史与文化的底蕴,对石狮大面积清洗过后,看起来白白净净的,却失去了原有的风貌特征。”

  千年石刻被“洗澡”经陕西日报19日报道后,乾陵管理处曾通过乾县县委宣传部官微在20日回复,称乾陵石刻一直处于露天保存,历经1300余年风雨侵蚀,产生了大量裂缝、裂隙,表面产生了大量的苔藓、地衣、藻类、霉菌等微生物菌群,导致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现象,对石刻本体造成严重危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江南app,2003年,唐陵石刻保护项目经国家文物局立项(文物保函[2003]786号),该项目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中国砖石质文物保护基地)负责实施,2009年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乾陵石刻保护所采用的路线及方法经过了国家局文保专家的论证,不是在石刻本体上做的清洗实验,去掉的只是石刻本体的病害,并不是文物表面的“包浆”,也不是文物表面的氧化层。乾陵石刻(包括石狮在内)做过保护的都是病害极为严重且急需保护的,由于资金有限,只能逐步完成。

  27日上午,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经过神道两旁,看到几尊被清洗后发白的翁仲(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石像,除人像外还包括动物及瑞兽像)时江南app,不断向导游询问为什么会这样。华商报记者倾听后发现,几名导游均称这些石刻历经千年风吹日晒,此前身上长满厚厚的苔藓,局部也产生了裂纹,现在发白是因为用保护技术进行了清洗,且将缝隙灌上、抚平,为的是更好地保护石刻。

  对此,来自福建的游客江先生说,把千年石刻弄得黑白反差如此强烈,这种保护方式违背了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破坏了文物的历史沧桑感,让人实在看不懂。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