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江南app观展指南|上海读古代雕塑通史北京展新安画派长卷
江南app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第二个常设展厅——中国古代雕塑馆近日对外试开放,整个陈列共计展出289件/套立体造型文物,较人民广场馆雕塑展增加近两倍数量,其中,有三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在北京,“墨韵文脉——新安画派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安徽新安画派馆藏精品首次在首都亮相;“艺荟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及广东地区图像展”及其学术研讨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览以其独特视角呈现了19世纪澳门及广东地区的多样面貌;泰康美术馆则呈现了“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
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近日举行的考曼艺术展览,追溯了她从神童到成为欧洲最受追捧的画家之一的轨迹。
整个陈列共计展出289件/套立体造型文物,较人民广场馆雕塑展增加近两倍数量,其中,有三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其中不乏诸多代表性的珍品、孤品文物,比如存世体量最大的大理国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唯一考古出土的带有“大都”铭文的标准元大都造像“大都佛儿张造青田石佛像”等均为孤品。陈列中还首次展出一批上世纪40年代末从日本追索回国的云冈石窟造像残件。
该展分“天行乾道”“地势坤物”“人和明德”三大主题,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特点以及来龙去脉,同时在三楼第三特展厅还推出“邂逅三星堆12K数字艺术展”,观众在看完文物之后,能同步参观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展。
展出达芬奇领衔的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和18件上博馆藏的中国古代绘画名作,重要展品包括达·芬奇笔下最具神秘感的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首次来华的《大西洋古抄本》11幅珍贵手稿以及上博鲜少露面的五代《闸口盘车图》、明代唐寅代表作《秋风纨扇图》等。
汇聚林风眠吴冠中师生二人200件(组)代表性作品,为观众奉献一场林风眠吴冠中师生二人的史诗级艺术对话。展览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展,“林风眠”与“吴冠中”两大个人展区左右对称,同时呈现两位艺术大家重要题材的比对展示与专题研究。
第五届海派女书画艺术家庆三八国际妇女节作品展,展览共展出70余幅作品,内容涉及国画、书法、油画,以此展现女性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参展的9位艺术家(蔡雅玲、陈萧伊、付小桐、刘昕、Olga de Amaral、田翊、姚清妹、尹秀珍、赵玉)均为国内外不同年龄段女性艺术家的代表,她们基于自身的生命经验和艺术感悟,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叙事,呈现了独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学者扬之水研究诗文,考证金银器、香具、茶具、花器、服饰等诸多名物,今朝“采绿”,明朝“采蓝”,古人的风雅变化成自己的学问。一手蝇头小楷更是绝妙,每天仅写一纸,所钞多半是当日翻阅的书籍,日复一日,集腋成裘。2020年松荫艺术曾为扬之水举办首次个展——“微书”,三年半后再入松荫,呈现新展“六十九岁半”。
展览汇集了包括胡安·米罗、萨尔瓦多·达利、马克思·恩斯特等顶尖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涵盖绘画、雕塑、版画、摄影作品和书籍等共计117件/组。
作为国内首个卡拉瓦乔主题展,此次展览包括了《捧果篮的男孩》等6件卡拉瓦乔原作,以及40余位巴洛克画派艺术家的50余幅真迹。
展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91件日本文物,从日本茶道器皿、莳绘漆器和葛饰北斋、歌川广重浮世绘中风俗,能一窥日本江户时期风物之美。
此次展览分“时光砚田”“历史味象”“洪荒幻境”“众生三千”4个单元,呈现张培成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作品及瓷绘、手稿等百余件。
张培成的艺术在当代语境中寻求智性与感性的平衡,线条、造型、构成与色彩的多向可能性。现代都市生活、古典神话、历史题材,抑或其他人文主题作品,形塑了他对文化、传统、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与想象,在他的笔下展现出风轻云淡与凝重沉厚兼具的朴拙之美。此次展览除了呈现他不断行进中的绘画探索之变,亦将使我们更多窥见他作品背后对精神性和创造性的追求。
为艺术而生活,为生活而艺术。此次展览展现了艺术家陈翔、汤哲明、钱轶士、谢兴涛的书画作品,包括陈翔《春溪舟橫》《秋溪亭话》《衡山诗意》,汤哲明《江流千载》《仙都瑞色》《粵北山水》,钱轶士《玉嶂1016》《赤城1065》,谢兴涛《松谷鸣泉》等。
这场展览展出了中美两位女性艺术家吴帆与李美京的33套作品,通过“生生不息”“万物共生”“方寸之维”“回望记忆”“纤语流转”五个主题空间演绎纤维艺术与生命、自然、社会的链接,引导人们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
此次展览由闵行博物馆与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博物馆共同举办,呈现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110件文物,包括透雕龙凤虎纹玉佩、龟钮无字玉印、褭蹏金、麟趾金、雁鱼形铜灯等精美文物。据悉,这也是海昏侯文物第一次来到上海。
这场展览以新世纪以来三个艺术展为线索,通过文献、档案,以及6位艺术家的作品回顾声音艺术在中国的在地过程,观察中国声音艺术家的创作演变,思考声音艺术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与未来的可能。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将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生命。“宇宙电影”呈现80余位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其年代横跨二十世纪初至今。
该展联合罗丹艺术中心(中国馆),以“永恒的爱”为主题,甄选数十件十九世纪欧洲经典雕塑、绘画、家具等,包括奥古斯特·罗丹、朱塞佩·克罗夫、乔万尼·安东尼奥·拉布斯、卡尔·约翰·斯坦豪赛尔、玛蒂兰·莫罗、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等众多欧洲艺术大师的杰作。
展览以“肖像”为线索,探索现当代艺术发展史,毕加索、培根、考尔德、基里科、贾科梅蒂、玛格里特等艺术家的作品将齐齐亮相。这也是继“时间的形态”“万物的声音”之后,西岸美术馆“现当代艺术史三部曲”的终章。
本次展览是法国艺术家黛安·达尔-普拉(Diane Dal-Pra)在亚洲的首次个展,展出艺术家于2021-2023年创作的十余幅绘画作品,呈现达尔-普拉对日常生活的细微体察以及对个人生命体验的内观自省。
展览展出江苏省江海博物馆收藏的逾100件明清及近代书画,涵盖挂轴、扇面、册页等形式,分为“海上之风”“金石之家”“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四个单元,呈现江南与海上画派的艺术魅力。
展览呈现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展望、赵赵等20位艺术家的21组艺术作品,延续“身边艺术”的主题,探讨当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这是星美术馆长期放映计划的第一篇。未来每年星美术馆将以“放映计划”作为年度开篇,系统性地梳理国际影像艺术的历史性线索以及当下发生的艺术家创作成就。今年首度开启的“放映计划I”以研究学者随机推荐抽取的方式,呈现21位来自全球包括中国、瑞士、美国、德国、新加坡等不同区域不同世代的艺术家作品。
展览汇聚姜丹丹与冯小瑞两位艺术家二十余件代表性作品,他们的创作从表面看都属于当代抽象艺术的范畴,但均呈现出一种东方趣味,这种趣味的来源便是二者画面中的山水意象。冯小瑞擅长综合材料的使用和呈现,姜丹丹以深厚的学养支撑创作,从不同的山水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四时气象。
“流变之境”是一个持续性项目,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相较于上一届,本届扩展了艺术媒介,增强了雕塑、装置和新媒体作品的比重,更综合概括地呈现了长三角地区当代女性艺术创作的现状,并反映出一些新的艺术倾向。
展览精选来自由古堡改建的卡帕萨现代艺廊(Galerie Capazza)收藏的14位艺术家的46件作品,涵盖雕塑、摄影、绘画、玻璃、陶瓷等多种艺术表现,以此呈现艺术家们各自的表述。
艺术家刘重佳专注于流体绘画的创作,其对颜料流动韵律的把控,对色彩节奏的挥洒,都使其作品充满了流动的张力。艺术家特别为此次展览创作了繁花系列、龙之系列和风景系列,以多样的绘制手法,交叠出丰富的纹理,色彩区域间的动感变化,起伏间融合全新的颜色感觉。
展览通过三位女性画作这扇窗户,让观众看到她们在画室忙碌的身影,以及她们用心灵创造成就的艺术,同时呈现了中国女性成长历程与中国社会演变紧密关联。
展览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汇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和藏家的近200件藏品,分为开卷有艺、纹艺青年、饰艺向心、艺美之瓷、艺味其从、现代建艺6个单元,呈现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脉络与代表人物,展示其在书籍装帧、插画艺术、家具染织、金属工艺、陶瓷装饰及建筑设计等领域的成就,探索这一运动对现代设计的深远影响。
展览将展出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北京画院的宾翁书画作品49件套,以及近百件藏于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档案室和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的珍贵历史文献,旨在呈现黄宾虹这一中国艺术现代转型时期的重要学案。
展览聚焦蒋兆和的艺术创作、教学,包括“媒介自觉”“体系建设”“古人今映”三个展区,汇集42件珍贵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
展品涵盖了渐江、查士标、程邃、程嘉燧、李流芳、戴本孝、郑旼、黄宾虹等历代新安画派代表人物的重要绘画作品,包括渐江《晓江风便图》、查士标《携琴幽居图》、孙逸《溪桥觅句图》、戴本孝《摹北苑秋山图》等经典名作。这也是安徽新安画派馆藏精品首次在首都亮相。
展出10家国内外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及图片266件(组),包括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仰韶文化牙雕家蚕、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刻花蓝色玻璃盘、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唐代骑士纹锦、故宫博物院藏商代青铜龙首刀、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等众多精美文物,呈现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在技术、艺术、文化与思想等方面的交流互鉴,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故事。
展览荟萃伊朗多家博物馆收藏的216件文物,从建筑、雕塑、陶瓷、玻璃、金属、书法绘画等多方面展示伊朗艺术之美,探寻交融互鉴的文明发展之路。
展览呈现来自沙特的230余件珍贵文物,带领观众踏上埃尔奥拉的沙漠绿洲,共度跨越7000年的历史之旅。
展览借由“序”“大地”“人间”“天空”“艺术恒久”五个篇章,呈现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新疆这一区域丰沛的艺术样貌。500余组件展品时间跨度上下4000年,涵盖绘画、雕塑、造像、器物、声音、影像、多媒体等多个门类,共同营造出立体的多维场域——丝路艺术多样,坚韧,活力。它们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悄然改换着妆容,不断再生出新面貌。
展览呈现了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遴选出120余件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精品,将十种釉色按五大色釉体系分为五个单元,展示中国古代颜色釉瓷的神韵风骨。
展览以“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澳门,广州及通商口岸的城市景观与历史变迁”为主线,采用全景式和沉浸式的方式,以其独特视角呈现了19世纪澳门及广东地区的多样面貌,传递着作品所承载的历史。
展览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呈现天津博物馆收藏的110件(套)文物,包括漆器、瓷器、铜器、玉器、书画、甲骨以及年画、泥人、风筝等。展览分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单元,通过文物挖掘节气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文化传统。
展览由天津博物馆与新疆尔自治区博物馆联袂推出,分“丝路前奏”“丝路华响”“丝路梵音”三个部分,文物类型丰富,包括青铜器、彩陶、金器、毛织物、文书、佛教壁画、生活用具等,共展出文物精品13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0件(套)。这些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满载着历史镌刻的神秘与沧桑,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展览分为“寻迹江南”“风雅江南”“江南风骨”三个单元,通过130余件(组)文物,呈现明清时期江南文人的理想家园与精神世界,表达江南历史底蕴对当今生活的影响力。展出文物包括西汉彩绘云凤纹漆圆壶、明代沈周《两江名胜图》、明代文徵明《设色青绿山水图》、明代文震亨《白岳游图》、清代王翚《陈元龙竹屿垂钓小影图》、明代徐渭铭抄手端砚、明代獬豸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衫等。
展览共陈列124件(套)展品,以古代文人笔下的茶事为切入点,分为煎茶、点茶、碾茶三个部分,呈现茶诗中提及的茶器茶具,介绍器物自身以及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展览旨在帮助观众对茶诗中出现的茶器获得直观、具象的认识,进一步了解茶与茶器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纵横5公里沿江岸线,汇聚规划、建筑、策展、艺术、景观等行业领域,共涵盖40组点位方案,以其独特的策划理念,分化出三大泛艺术板块:“瀫岸”、“瀫村”和“瀫之灵”。通过艺术作品、大地生态景观、构筑物、艺术装置、文化空间、在地联合等呈现形式,展示青年人对未来城乡、自然和社会生态的价值共识,致力打造未来生态与艺术结合的瀫畔生活场景。
克雷格与卡尔(Craig & Karl)是一对国际艺术家组合,他们都爱饱和色彩、波普艺术、幽默感、超现实。如今两人分别居住于伦敦和纽约,他们每天会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灵感碰撞和结合,从而产生丰富的艺术创作,其中包含了平面设计、插画、动画、雕塑、形象设计、艺术装置等。
展览撷集了来自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博物院、淮安市博物馆、湖南博物院、随州市博物馆的300余件(套)文物。讲述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之间的故事,突显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展览甄选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艺术精品共计53件套,以四季的交替更迭为线索,娓娓道来这位百岁艺术家在其传奇的人生中,在走乡串户的田野与远游的山水之间,所见、所闻、所爱的万物生灵。
展览以徐谓礼文书为代表的一批宋代文物作为主要展品,共展出包括在内的十五家博物馆两百多件套藏品,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示了南宋生活百态。
为纪念明代书画家唐寅(1470-1524)逝世500周年,展览汇集苏州湾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10家文博单位的书画藏品,分四个单元介绍唐寅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后世影响,再现明代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
展览精选36件/组周思聪、卢沉的代表作品,意在回顾他们的艺术历程并探求其形式语言革新中的具体表现。
展览共展出齐白石及其师友弟子们的作品459件,以此挖掘阐释以齐白石为代表的画坛巨匠身上所蕴含的民为邦本、修齐治平、明德弘道、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展览在着重展现齐白石生平经历与艺术成就的同时,以齐白石与老师、朋友、弟子的日常交往及创作交流为线索,全景式地呈现以齐白石为中心的二十世纪中国书画篆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展览以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收藏的费利斯·比托等外国摄影师的早期东亚摄影作品为核心,通过与海内外20余家学术机构及多位藏家展开合作,呈现510余件视觉作品,多维度地探讨早期摄影在东亚的展开,呈现各种意图驱使下摄影所记录到的近代东亚的历史社会景象。
第一届广州设计三年展以“有温度的存在”为主题,旨在探索设计的人文关怀。主题展邀请来自约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位(组)设计师、艺术家参展,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温度”的设计,促进当代设计及文化创意在中国社会的发展。
2008年5月8日,太山龙泉寺文管所在修建蓄水池时偶然发现一处唐代佛塔遗址。展览以专题形式展出太原龙泉寺唐代地宫出土五重宝函,分三部分讲述这一文物的发现经过、修复保护,以及其具有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展览共呈现元、明、清三代书画逾60件,其中一级文物占比25%。展览以“书画同源”为主题,以点带面梳理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揭示中国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相互渗透、借鉴与影响。
韩休(672-740)是唐玄宗时期政治人物,曾官居宰相之位。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3月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超过140件文物,甬道、墓室还绘有逾20幅壁画。展览将向参观者介绍韩休墓壁画的发掘经过与最新研究保护成果。
殷墟博物馆新馆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江南app、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
为庆祝2024甲辰龙年春节,洛阳博物馆与龙门石窟研究院、偃师博物馆合作推出“寻迹中国龙”特展,汇集洛阳地区出土的超过20件“龙”主题文物江南app,按时间顺序梳理龙形象的发展演变。
展出苏轼主题文物展品332件/套,其中有5件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分别为苏轼真迹《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合卷和《题王诜诗词帖》,同时还有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真迹展出。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道教典籍以元明时期居多,其中不乏珍稀孤本。本次展览将分为“根本道经”“道典精椠”“帝王与道”“养生延寿”4个单元,按主题分类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道教典籍,包括宋代《道德经解义 十卷》章安撰钞本等。
新一期“笔墨见真章”展出东汉《赵宽碑》、唐代陆柬之《文赋》、北宋《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明张弼《杂书》等古代书法珍品,呈现历代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
新一期“笔歌墨舞”将呈现东汉四川新津崖墓人物画像石、宋米友仁《云山得意图》、钱选《牡丹》、元郭畀《雪竹图》、明唐寅《金阊别意图》、明佚名《(传)徽宗写生翎毛》、近现代张大千《摹莫高窟鹿王本生图》等历代书画佳作。
本次展览以“道”为主题,展出明末清初八大山人及石涛两位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画家作品,搭配博山炉、竹雕八仙、玛瑙八卦杯等器物,呈现中国古人面对人生困境的两种途径——或通过领悟道家哲思获得超脱,或借助道教神仙思想忘忧与得乐。
本次展览呈现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收藏的山水画作品,邀请观众欣赏历代名家的精湛技艺和笔触,感受中国山水画中的迷人魅力与深刻表达。展览旨在探索并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的深厚联系,即中国艺术探究的核心精神。
展出大量书画作品、篆书、集石鼓字联等以及重要印谱,包括吴昌硕行书《槐安》《涧上奇松》《临石鼓文》《临张迁碑》《缶庐印存》《完白山人印存》等,其中的“吴昌硕的交游”部分则关注其师友与弟子作品,包括赵之谦、任伯年、蒲华、邓石如、王一亭、王个簃等的作品。
东京国立博物馆同期,日本其他三个展馆也将举办吴昌硕诞辰180周年纪念展,以期全面、深入地呈现“吴昌硕和他的世界”。其中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与台东区立朝仓雕塑馆以“吴昌硕的魅力与影响”为主题,展出馆藏吴昌硕相关作品;兵库县立美术馆则以“海上画派与西泠名家”为题,以篆刻家梅舒适藏品为中心,回顾吴昌硕的成就与其交游。
展览以法国尼斯马蒂斯博物馆(Musée Matisse)的馆藏为中心,聚焦于“剪纸”这一主题,介绍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绘画、雕刻、素描、版画、纺织设计作品和他的旧藏物品等。
为纪念1874年首届印象派画展150周年,本次展览聚焦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汇集世界各地40多家机构的约70件画作,以“系列绘画”为线索追溯莫奈与时间和光线不断对话的一生。
展览共呈现逾30位艺术家的作品,既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印象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的作品,也汇集玛丽·卡萨特、蔡尔德·哈萨姆等美国印象派画家的画作。大部分展品为首次在日本公开展出。
法国画家 Pierre Bonnard(1867-1947)是后印象派和纳比派的主要成员,擅长描绘温馨的家庭场景和秀美的户外风光,大多数作品色彩浓郁且富有诗意。这是菲利普收藏馆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 Pierre Bonnard 作品回顾展,汇集了来自欧美多家机构的艺术家代表作以及较少公开展出的私人藏品。展览将带领观众游览艺术家居住过的法国南部、诺曼底大区及巴黎,然后逐步走进 Bonnard 的私人寓所和内心世界,了解艺术家创作实践背后的生活体验。
展览关注中国古代诗词与绘画的相互影响,展示约90件绘画、书法和装饰艺术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受《诗经》唐诗和禅宗经典的启发创作而成。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呈现逾20件含有“龙”元素的馆藏文物,涵盖陶瓷、玉器、漆器、金属器、纺织品等类别。展陈亮点包括一枚公元前3世纪的龙形玉坠、一件7世纪的青铜镜和一件16世纪的青花瓷瓶。
基克拉迪文明(Cycladic culture)是一种在爱琴海基克拉泽斯群岛上发现的早期青铜时代文明,以大理石人物雕像最为知名,大致存在时间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根据希腊文化部、基克拉迪艺术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三方达成的50年合作计划,美国企业家伦纳德·斯特恩(Leonard N. Stern)耗时40年收集的161件基克拉泽斯艺术品已被归还给希腊政府,再以长期租借的形式放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该项目旨在解决文物的归属问题,同时为藏品提供更加国际化的舞台,促进关于基克拉泽斯艺术和文化研究的跨国合作。
展览汇集大都会博物馆自身藏品和国外机构的借展品,展示30件来自朝鲜半岛的古文物和现当代艺术品,通过“世系”“民族”“地方”“事物”4个主题,概览12世纪至今的朝鲜艺术史。
2023年8月,大英博物馆发现馆内发生文物失窃案件,迄今,大英博物馆已成功追回数百件文物。大英博物馆将部分追回文物与馆藏文物共同展示。该展览呈现的是希腊罗马古典时代的雕刻宝石文物,以此向观众展示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宝石雕刻工艺。
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起,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威廉·莫里斯以及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师们改变了视觉艺术与设计。此次展览展现了拉斐尔前派的延续,以及他们对二十世纪艺术家和制造商们的影响。
展览穿越整个古罗马帝国,展品包括罗马埃及士兵写在纸莎草上的信件和文德兰达泥板。通过一名普通罗马士兵的戎马生涯(从入伍到征战,再到要塞生活和驻军,最后到退役),揭示了士兵以及陪伴他们的妇女、儿童和奴隶的日常生活。
日裔艺术家小野洋子是现当代概念与表演艺术、实验电影及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展览回顾小野洋子逾60年的创作生涯,展出她的早期表演艺术、音乐、电影和纸上作品,以及“和平就是力量”等长期项目。
展览主要展出北方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家汉斯·霍尔拜因的作品,包括素描、油画、微缩画、书籍插图等,着重介绍霍尔拜因的艺术风格与绘画技巧,了解霍尔拜因的职业生涯及其委托人的故事。
展览以时间和主题为序,展出逾400件作品,其中包括罗伯特·德劳内、马塞尔·杜尚、 莫迪里阿尼、毕加索等艺术家的作品,保罗·波烈和珍妮·浪凡的服装设计,卡地亚珠宝等。通过来自时尚、电影、摄影、绘画、雕塑、舞蹈、设计、建筑、工业领域的作品,展览展示非凡二十年间巴黎的创造力。
本次展览以德国艺术史学家 Anita Beloubek-Hammer 的新书《1937年柏林版画素描博物馆的堕落艺术取缔行动》为基础,围绕1937年德国纳粹政权实施的“堕落艺术”取缔行动展开,向观众展示柏林版画素描博物馆丰富的现代艺术收藏。
敖德萨东西方美术馆成立于1923年,是乌克兰境内最重要的外国艺术收藏机构之一。2023年9月,敖德萨东西方美术馆绘画收藏中的74件核心作品被送至柏林参展以避免受到战火波及。本次展览将作为2025年初柏林国家博物馆“敖德萨与柏林艺术收藏对话”大型特展的序幕江南app,预先展出敖德萨东西方美术馆交给柏林国家博物馆临时保管的12幅绘画作品。
布尔乔亚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之一,此次展览通过对比鲜明的两个展厅的近130件作品,回顾布尔乔亚的艺术生涯,讲述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对立和矛盾。